探 索 与 寻 找股票杠杆条件
绽放在严寒中悬崖百丈冰上的梅花花朵,显得特别的俏艳与绚丽,然而花枝更是为呈现这样的绽放而付出了不寻常的追求和艰辛的努力。
一
斯诺从1928来到中国后,就了解到1927年4月蒋介石就举起屠刀砍向了与他共同进行北伐战爭的中国共产党人,使大批中国共产党人遭到杀害。
紧接着斯诺又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和朱德等人,于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后又转战广州和汕头等地。又了解到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后,转人湖南与江西交界的井冈山地区。后来朱德与彭德怀先后带着各自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汇合,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很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很快,邓小平、贺龙等共产党人在其他多地也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
极具好奇心的斯诺对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红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建立苏维埃政权产生了浓厚的信趣。但在当时国民党的宣传工具却把共产党称为“共产共妻的赤匪”,把中国工农红军说成是“打家劫舍无恶不作的流寇”,说中华苏维埃政权根本不存在,说共产党和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已被消灭,等等。
展开剩余85%国民党的宣传是真的还是不是?但要证实国民党宣传的是真的还是不是,就必须到共产党的根据地去采访考察,而要进入共产党的农村根据地就必须先能跟共产党取得联系,要取得联系就得找到共产党人。而蒋介石大肆逮捕和杀害共产党人,共产党人都隐藏起来了,在这种白色恐怖气氛下要找到共产党人是相当困难的。而从1930年到1934年蒋介石就调动军队对共产党根据地进行围剿,这就更使得进入共产党控制的红色区域难上加难。但一定要求证事实真相的斯诺并未因困难重重而放弃进入红色区域采访考察的追求,于是他开始了矢志不移脚步不停的寻找共产党人和探索进入红色区域途径的艰辛努力。
二
斯诺听说同样是记者而且是他的密苏里同乡的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经常参加秘密集会,听说她的住所还有过红军的一位指挥员养过伤。就去找史沫特莱提出找共产党人的要求,由于和史沫特莱联系的共产党人对史沫特莱也没有显示是共产党员身份,所以史沫特莱也未能答复斯诺的要求。
斯诺通过美国驻上海外事官员尤斯顿、美国驻武汉副领事克勒勃和美国学者瑙曼·汉威尔等人所写的对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活动情况的分析报告来寻找共产党人的踪迹和进入红区的路径。
在斯诺的书房里,堆放着从多家报刊杂志上剪下来的消息资料,斯诺常常从中分析寻找线索,并有详细的分析记录。
在北京国立大学有位叫塞吉·玻勒伏的俄语教授,斯诺听说他曾帮助过共产国际的工作,还听说他与中共有联系,就去找到此人,求他帮助找共产党,此人答应帮助,但也没有提供线索。
1932年斯诺结婚时曾告诉他的代理人汉莱脱.赫兹说:他准备在上海的红色分子那里弄张访问红区的“护照”,几乎要成功了,但在最后时刻联系的共产党人对我产生了怀疑,突然失踪了,我再也没有同他取得联系。
由于反围剿战术正确,因而1-4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红军力量和红区面积都更扩大了。1934年蒋介石又调动百万大军,,对苏区采区步步为营的围剿办法,而红军领导层又指挥失误,因而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国民党宣传机器也开足马力宣传他们的所谓胜利。对此,斯诺专门直接采访了蒋介石。蒋介石回答斯诺:赤匪已全剿灭,匪区已不存在。是真的吗?斯诺还是不信。
斯诺仍然继续搜索共产党和红军的消息。很快,他从美国驻昆云南的副领事亚瑟·华尔脱传来的信息,说红军经过他的驻地,说红军有指挥胜利的领导,军队有高昂的气势,对群众具有吸引力,等等。这使斯诺又喜出望外。
斯诺很快又得到了一份美国外事部门综合了一百五十余份资料而得出的分折报告,说红军西去再转北上,由于所去地区人烟稀少贫困荒凉,所以红军不能继续存在下去而自行消失。斯诺又提出疑问:中国国土这么大,西去是什么地方,北上又是什么地方,难道真的会自行消失吗?
三
有一个姓俞的青年学生,英文名字叫戴维,原来是青岛大学的学生,后因搞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出狱后转入北京国立大学就读。“一二·九”运动前曾和其它学生在斯诺家策划过搞“一二·九”运动的大游行抗日的方案。斯诺在和这位同学相处时发现他行事稳重,处处小心谨慎,经常变換住止。斯诺觉得这位同学很可能是共产党员或者和共产党组织有联系。于是和他多接触多相处,并多次暗示他想和共产党取得联系和采访红区的意愿,请他能否帮助。在这位同学离开北平经天津返回青岛时,斯诺夫妇送他一套新服装,并给他买去天津的火车票送他上车前往天津。
戴维在离开北平和斯诺夫妇告别时说:他可以和一位凱维先生联系,帮助他访问红色苏区。1936年3月的一天。斯诺夫妇接到戴维的一封来信,说斯诺访问红区的要求可以实现,说他们(指共产党)没有理由拒绝你。在你访问前,请写信告诉我你的访问决定。这一信息使斯诺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新的地方又开辟了新的红色区域,并又发展壮大起来。
戴维来信后很快又有一条新的喜讯传来。有一位在“一二·九”运动中的积极的曾是东北的青年学生,在西安访问了张学良后回到北京后告诉斯诺,共产党和红军经过长征从南方战略转移到了陜北,在西北又开辟了新的更大的根据地。在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一致对外的统战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诚的西北军都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同共产党和红军签订了停止战争、恢复人员往来开展通商贸易活动的协定。这一喜讯,更是使斯诺知道了共产党和红軍又在陝西省的北部等西北地区开辟了新的红色区域,又同张、杨两军签订停战和人员往来的协定,自己又认识张学良,顺便采访张、杨二将军并请他们帮助他访问共产党区域他们也会帮助。这些使斯诺感到异常兴奋,使他知道了他多年苦苦探寻进入红色区域的机会和路径终于出现了。
四
斯诺又考虑到进入红色区域必须先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共产党红军对自己访问的态度,是欢迎呢还是反对呢?是把自己当记者朋友接待呢还是当坏人处理呢?在进入陝北红区之前必须把这个问题先弄清楚。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又必须先同自己熟悉的共产党人去联系解决。可自己还没有认识的共产党人,告诉自己消息的戴维和东北的学生是否是共产党员自己也没有确认,而且又都离开北平。怎么办呢?
思来想去,斯诺想到了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宋庆龄是否是共产党员,是否和共产党有联系,斯诺也不知道,但他认为宋庆龄一定能帮他这个忙,于是他于1936年5月从北平赶赴上海拜访宋庆龄,“我请求她帮助我,以便到了红区以后起码受到作为一个中立者的待遇,而不被当作间谍。就在我1936年春天从上海回到北京去以后不久,孙夫人就作出了安排了。通过她的安排,我同北京的一位教授取得了联系,这位教授给了我一封毛泽东主席的介绍信,与此同时,他还告诉我同西安的地下工作者接头的办法。”(注1)果然,斯诺对宋庆龄的求助是正确的,宋庆龄不但帮了他这个忙,而且这个忙帮的周到全面。
斯诺所说的北京的一位教授名叫徐冰,斯诺并不知道徐冰是共产党员,但知道这是宋庆龄的安排,具体细节一直是保密的,斯诺为安全起见也并不多问,但他起码知道宋庆龄和中共党组织有联系,更从中知道了中共方面对他进入红区访问的欢迎与重视,因而更坚定了此次访问的坚定决心。
斯诺在西北革命根据地
五
“我秘密地向《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提议让我前往,以突破对中国西北共产党控制区周围的封锁。这两家报纸都赞成我的计划。伦敦《每日先驱报》答应负担我此次行程的全部费用,并且如果成功,我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奖金。此外,纽约多兰姆出版社的哈里森.史密斯也给我预付了少量的钱,以便日后替这家出版社写书。”(注2)
机会,路径,所需的资金费用等条件,均已具备。而且他也知道共产党和红军对他的访问是非常欢迎与重视的,这是他最希望的要求。出发前的斯诺,心情是多么激动,进入西北红区采访“是中国的唯一值得采访的消息”,“是具有极大诱惑力的、被封锁了九年的世界头号新闻。这彻底唤醒了我作为记者的本能欲望。我不知道现代新闻史上曾有这样难得的机会。”(注3)
1936年6月,斯诺在去陕北前,给纽约兰多姆出版社的哈里森·史密斯写了封密信说:“明天,我真正地要去红色中国了,要去那里会见毛泽东、旅行、拍照,如果我能突破,那将是一个世界头号新闻。”(注4)
经过一番努力,花枝终于迎来了绽放花朵的时节。
(注1注2)摘自斯诺《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一书
(注3)摘自《斯诺陝北之行自述》
(注4)摘自汉密尔顿:《斯诺:一个谙练的中国通》股票杠杆条件
发布于:北京市下一篇:没有了